船型最大化运力过剩难改
最明显的变革是船型愈趋巨大。以前港口规模有限,很难接待30万吨以上的船,「海岬型」船18万吨就算很大了。现在很多中国港口都在搞40万吨的码头,超大型船可以达到40万吨,耗油和人工成本都大大降低。这样原来18万吨的船等于没有竞争力。此外,当前最流行的「巴拿马」型船都是6至8万吨,但巴拿马运河正在修建新船闸,2年以后可以通过12万吨级别的船,载重量多一半以上。航运业本来就运力过剩,多出来的旧船怎么办?
对于新船价,按曹文锦推断,这一两年内新造船价可能还会跌20%。如果船东要订新船,至少要等到两年以后。而要彻底度过航运低潮,还要看欧洲和中国经济发展情况,照当前的情势,可能还要等5年。当前,船东必须留足现金,能否抓住货源也是未来5年生存的关键。
保留财力严控风险渡难关
船东造船通常要向银行借贷,他强调,最重要是要注意风险控制,「手上有多少钱就建造多少新船,没有钱就不要建。」并告诫行内人士,人做一件事时,要先摸摸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钱,没钱,即使成功机会很多,但最后没有办法还银行,也是徒劳。总结一句就是量力而为。他又举例道,「假设一艘船要1块钱,你问银行借了2毛钱,就必须有一个计划,这2毛钱怎么还。如果借8毛钱的话,风险就很难控制。 」
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世界性航运业大浩劫中,香港船东几乎没有一家不亏损严重。当年有的船东为增加公司船只,向银行大量贷款。当船价、运费大幅下降,有的公司即使把所有船出售也不能偿还银行贷款,最后只好倒闭、破产。
万邦航运公司成立近50年,从未发生过财政危机,让曹文锦引以为豪,对向银行贷款有一套自己的认识,他中气十足的说,「银行给你贷款,就如同晴天借给你雨伞,到了下雨天,他就要把伞收回去。典型地『落雨收伞』。」意思是,银行总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主动借给你钱,却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收紧银根,逼着你还债。
过去香港船东基本都会向银行借钱,甚至以个人资产担保借贷。还不起钱的时候,汽车、房子都被拿走了。曾经有很多出名的船公司都输得一塌糊涂,他说,「在最苦的时候,有的船东连家里日常开销都捉襟见肘。」从此以后,香港船东在生意抉择上变得小心翼翼,特别是在向银行借款上,更为谨慎,绝对不敢再用个人担保借款了。
曹文锦写过多本自传式回忆录,对航运业有自己见解,在他最新一本著作《我的经历与航运六十载》中曾表示,「对每一项投资,都保持借款不超过八成比重。有时遇到大的投资项目,个人财力有限时,我就和其他商家联手去做。 」
船舶管理出现新趋势
早前将50艘油轮交给中英船务管理的美国铁凯航运公司,近日一批高薪船管人员被解雇。对此,曹文锦说,铁凯与中英船务成立合资公司管理铁凯旗下的50艘油轮,能节省庞大的人工开支。
曹文锦又说,「在美国做生意,一定要向银行借贷。」美国经济不景气,有4家上市船公司相继破产,还有一些公司也岌岌可危,财务出现赤字。
另外,对于日本川崎汽船早前与本港来宝集团在港成立船管公司,管理川崎的海岬型油轮,是否彰显了日本船东在船舶管理方面的新思维及趋势。他认为,日本船东过去很少会离开家门,远到海外去寻求合作,即使合作,只会找同声同气的自家人。今次他们走出国门来香港找合作伙伴,目的是要减轻成本,这并不是他们原有的处事手法,只是一种无奈选择,日本船东已开始学习英语,向海外发展,以便减低管理成本。